出品 | 网易科技《态度》栏目
作者 | 袁宁
编辑 | 丁广胜
小米 yu7卖爆了。
这款售价25.35万元起的小米首款suv,以比model y低1万元的定价, 仅用3分钟便完成20万台大定,1小时突破28.9万台 。
6月26日晚10点,发布会结束后, 雷军 走进媒体采访间时还略显疲惫,直到得知大定数据,情绪才被“特别特别激动”取代。
“可能我们一起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奇迹,这是所有用户和我们一起创造的。” 雷军这样形容这一刻。
压力是显而易见的。
挑战在于, yu7所处的是竞争最激烈的suv市场 ,不同于su7聚焦的中大型轿车赛道,yu7面对的是已经格局初定的新能源主战场:model y稳坐销量榜首,理想、问界、哪吒、零跑等玩家早已排兵布阵。
“这将是小米汽车的一场关键大考。 因为suv是汽车行业真正的主战场,yu7即将迎来最残酷的竞争。 ”雷军在发布前一晚发文称。
但压力并未削弱信心。 雷军在社交媒体上表示:“相比去年su7,这一次我们的信心确实更足了。”
发布会开场, 雷军一连串地列出数据,展现小米的整体实力 :小米q1营收同比增长47%,1113亿创下历史新高;手机业务连续19个季度全球前三;自主研发的玄戒芯片已量产;五年内计划继续投入2000亿元研发经费。
发布会上除了讲解yu7配置,以及防晒、晕车舒缓、车外小爱语音、9处磁吸点位等一系列“小米式贴心”设计外, 雷军最强调的是“安全” 。
“友商经常讲,安全是最大的豪华。但我们认为,安全是前提,是基础,是一切。”他说。
他没有正面回应任何一条质疑,而是直接展示测试数据与工程细节:
653辆车、1600万公里测试、400多台测试车、1800人专属团队…… 他强调自己亲自开车全程跑了两趟北京到上海。
“我们对这辆车的质量安全,下了很大的功夫。” 雷军强调。
此外,小米还发布了另一款面向“下一代智能设备”的产品——首款ai眼镜。该产品售价1999元起,重40克,搭载1200万像素摄像头与彩色电致变色镜片,支持ai拍照、视频通话、直播与实时分享。
在对话中, 我们与雷军探讨了yu7的后续产能与供应链、他对model y的评价,以及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内卷现象。
雷军也直面了负面舆论和外界对其营销策略的质疑,回应得更坦率,也更直接。
以下内容为《网易科技》等媒体与雷军的交流,经不改变原意的编辑。
01 谈销量:远超想象,yu7的最终数量肯定比su7高
提问:小米汽车在短短三分钟内订单就突破了20万辆。想请问一下,您当时对销量的预判是怎么样的?另外,北京工厂的产能安排是怎样的?
雷军: 非常紧张。我昨天在内部会议上就讲“只要比去年初期好就行。”但我我觉得我们还是要竭尽全力推动是吧?
说实话, 能拿到这么多订单,我还是挺激动的,远超了我的想象 。特别是 suv 这个市场竞争本来就非常激烈,用户在还没开始试驾的情况下就愿意相信我们,愿意下单,这对小米来说真的是莫大的幸运。
所以, 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:第一是把产品质量做好;第二是加快交付节奏,让订车的朋友们能尽早拿到车。
提问:您怎么看小米 su7和 yu7之间的销售比例关系?
雷军: 这个问题,其实我们内部也非常关注,大家都挺担心的——说 yu7发布以后,su7会不会就没有“满速期”了?
但我自己其实挺自信的。 我一直觉得,喜欢轿车的人和喜欢 suv 的人,本质上是两类人。 虽然中间有一部分用户可能会重合,但这两类人对于车辆的需求和偏好确实是不同的。
比如,有些人就是更喜欢驾驶感,觉得轿车开起来更舒服;但也有人觉得 suv 空间大、更实用。所以这本身就是两种不同需求驱动的用户群体,各有各的“铁粉”。
当然了, 我们内部一开始也确实很担心,尤其是对 yu7的初期订单预期。
这个月 yu7发布,我们最初对新增订单的预估是1万辆, 后面我们已经连续三次上调了预测 ,预估大概会有13,000到14,000辆新增订单。
我觉得这真的挺恐怖的(笑),说明市场的反馈非常超预期。也就是说,在 su7火力这么强的前提下,yu7的订单还在持续增长,而且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增长。
所以我现在觉得,yu7的最终销量一定会比我们一开始预期的还高,而 su7的销量也不会低。 我还是挺有信心的 。
02 谈su7成功:没靠营销,靠能力
提问:针对未来销量波动的可能性,您这边有没有做相关预案?如何确保小米汽车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较好的销量?
雷军: 我们进入汽车行业才一年零三个月,说实话,要说销量能不能持续“好”,我也不敢100% 保证。
但我有信心, 是因为在过去15年的创业过程中,小米的全方位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。我认为想要长期做好,最关键的是要重视能力建设,要没有短板。所以我们在各个维度上都在积极补短板。
我相信,随着时间的推进,我们在各方面的能力都会越来越强。 其实过去五六年,大家也能肉眼可见地看到,小米的能力是在不断进步的。
回头看,在小米10周年时,我们花了半年时间做了深入反思,从“机会驱动”转向“能力驱动”,把“全方位的能力建设”作为核心战略。当时我们就明确,第一个任务是投入1000亿做研发,这个决策立竿见影。
所以我始终觉得, 机会很重要,但能力更重要 。而且能力不是某一个维度的能力,而是产品、研发、制造、服务、管理等多个维度协同进步的能力。
我们这次的成功,有一些同行说成是“小米靠营销赢的”。但今天你们去看小米的每一项指标、每一个维度的能力表现,在绝大多数核心数字上,小米其实是处于领先位置的。
无论是产品设计、研发能力、质量管理、制造水准,我们当然还存在不少不足,我们每天都在反思:哪里做得还不够,哪里还能进一步提升。
所以我们最重视的一件事就是: 把小米的“能力建设”放在首位。
你想一想,很多人一开始都觉得小米没干过工厂、没造过车,一定不行。但我们在14个月内,就建成工厂并交付了超过25万辆车,这是不是说明了我们的综合能力?
无论是品质控制、制造效率、管理能力,这背后其实是我们多年来在制造业领域打下的基础。 很多人对代工有误解,以为我们不懂制造。但我们其实早就有自己的智能工厂,去年年初还交付了智能手机工厂,绝大多数设备也都是我们自己开发的。
如果你没有真正的体系能力,你是很难把制造玩好的。
03 谈负面: 一点瑕疵都可能被放大, 小米要把自己当重点车企看待
提问:随着小米汽车热度越来越高,一些负面舆情也随之被放大。我们注意到,2025年上半年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问题。请问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?基于这些情况,小米有没有什么反思或应对策略?另外,您如何总结目前小米汽车做得好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?未来又有哪些补足方向?
雷军: ok,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、也非常痛苦的环境。
现在,不管哪家企业一旦“火”了,舆论环境都会变得非常复杂。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现实,也可以说是自媒体时代、流量时代带来的困难。
面对这样的变化,小米要做几件事情:
第一,谨言慎行。 我们每一句话都要说得非常准确,要进一步提高我们表达的准确度。因为在这个时代, 任何一点瑕疵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 ,我觉得这是我们最需要做的 。
同时 , 还 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。 比如,在科技创新和高端化引领方面,小米一定要在几个核心领域真正做到领先,做到大家都公认的程度。
说实话,我们进入汽车行业才4年,产品上市也就1年零3个月,这个过程让我感慨万千。
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内部开会说的话被泄露出来之后也挺狼狈的,也被骂得很惨。
我们去年一年交付了13万辆车,相当于比亚迪一周的销量,我说我们就是个小孩,还是“一年级新生”。
我当时的本意是:我们是新来的,很多事情还在学习中,也希望大家多给一点理解和包容。没想到很多同行不是这样看的,反而对我们要求非常高。
所以经过这件事之后我认为: 我们小米还是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汽车产业的重点车企看待,要有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。
04 谈竞争:model y 真的非常好,小米做得也不错
提问:小米 yu7 ,不少车友会拿它和 特斯拉 的 model y 做对比。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对比?
雷军: 反正我觉得 model y 还是做得挺好的。
这四年来,我一直和很多车企同行交流,很多人可能对 model y 有些误解,说它像“毛坯房”之类的。但我自己是做科技出身的,我们团队其实对 model y 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拆解、学习和分析。
我的看法是, model y 做得真的非常好 。它能成为全球销量冠军,绝对不仅仅是靠 马斯克 的品牌效应。这里面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。
将来有机会,我们也可以详细给大家讲讲 model y 在哪些方面做得特别领先。不只是能耗、fsd,还有很多隐藏的细节,都非常值得学习。
当然,我也觉得我们小米做得不错,但我们始终要保持虚心,多向先进学习,这样我们才能不断优化自己的策略,做出更优秀的产品。
提问:我们注意到,yu7作为小米的首款 suv,一经发布就备受关注。其实我们也观察到,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主,甚至是海外用户,开始选择并信任中国品牌的汽车。雷总,您有没有注意到这种现象?您认为是什么推动了这种变化?又如何看待中国品牌汽车的未来发展?
雷军: 我们算是汽车产业里的新人,我的看法未必全面,我主要从我的体验来看谈一点体会。
我觉得中国汽车之所以能实现后发先至,有几个关键原因。首先,国家对汽车产业的长期支持和推动非常重要。过去40年,一代又一代的汽车人艰苦奋斗,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。今天中国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和使用国,跟几代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。
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是, 智能电动汽车带来了“换道超车”的历史机遇。 为什么我说是“换道”而不是“弯道”?因为这背后的核心技术不再是传统的发动机和变速箱,而是芯片、操作系统、ai、互联网、信息科技、消费电子——这些其实恰恰是我们中国最有优势的领域。
在这些技术领域里,除了中美,其他国家都离我们有距离。所以我相信,中国在智能化这条赛道上,绝对有机会做得比日本、德国、韩国的企业更好,我们有机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。
我们中国汽车现在已经是“六边形战士”,在很多维度上都很强——但也还存在短板。比如说,机械素质作为汽车的基本功,还可以继续打磨;再比如,高端化。
过去讲高端,大家想到的是奔驰、保时捷、法拉利,我们能不能做出那种真正的豪华感、舒适感?这对我们也是新的挑战。
此外,我们还要在科技突破上继续往前走,智能化水平继续拉升。我相信,在未来几年,中国汽车工业还会进一步往前挺进。
05 谈内卷:要高端化盈利,敢于和全球顶级车企亮剑
提问:一方面,您怎么看待当前汽车市场激烈的“内容战”和“价格战”?相比之下,小米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持续创新,并保持竞争优势的?
雷军: 我们在进入汽车行业的时候就下定决心,从核心技术做起,在技术领域持续投入和创新。比如我们这次能在纽北拿出这么好的成绩,就和我们在电机、电池、底盘等各项技术上的持续投入密不可分。
像我们这款 v8s 超级电机,不仅是完全自研的,我们还坚持在自己的工厂里生产制造,没有找代工厂,就是怕大家又喷我们。
所以我觉得第一点就是要“卷”技术创新、卷安全品质、卷耐久性。 比如我们为什么要做24小时耐力测试?为什么要进行上千万公里的道路测试?这都是为了提升技术和产品的品质。
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一点——“卷”高端化能力 。我认为中国企业在中低端产品上已经很强了,真正的难点是如何向高端迈进,如何能够和世界级的车企同场竞技。
我们进入汽车市场,一上来就给自己定了很高的目标:能不能媲美保时捷?媲美特斯拉?包括我们一台车的均价大概就是26万人民币。我们坚持高端化引领的战略。
所以如果要谈“反内卷”,我有三个总结:
第一,科技创新,一定要在技术上加大投入;
第二,要在质量上下足功夫;
第三, 要高端化盈利,要敢于和全球顶级车企亮剑 ,要敢于和他们比拼。
我一年前在发布会上就讲过一句话:只要开始追赶,我们就已经走在了胜利的路上。
包括特斯拉、 摩托罗拉 这些对手确实都非常强。但我们也要有“敢于亮剑”的精神。我记得以前国内厂商经常搞什么“七大门派围攻光明顶”,最后全输光了。那又怎么样?
我们不怕,我们就是要有信心,迎难而上。
提问:刚才您分享了关于“卷”的一些看法。那我想进一步请教,在整个汽车行业内卷化的大背景下,小米有没有做出哪些具体的应对举措?
雷军: 因为最近国家主管部门也在强调要“反内卷”,我觉得我们小米是积极响应主管部门号召,坚决执行“反内卷”的。
比如说在对待供应商这件事情上,我们响应了60天内付款的要求。在这一点上,我觉得小米的表现是有口皆碑的,我们始终坚持跟供应商建立长期、稳定、健康的合作关系。
第二,在竞争方面, 我们也坚决反价格战,而是坚定地朝高端方向挺进 。我们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,坚决落实主管部门的要求。
06 谈供应链:百分之三四十的供应商是京津冀
提问:您此前提到,小米汽车的成功离不开北京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产业基础。事实上,小米对北京新能源产业的带动作用,也是北京市非常期待的。能否请您分享一下,从小米启动造车以来,在推动北京本地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配套升级方面有哪些成效?目前小米汽车的零部件在北京“半小时产业圈”内的供应比例如何?今年有没有提升趋势?
雷军: 四年前我们决定在北京造车,核心原因其实很简单——小米是一家北京企业。我们希望用自己的努力,响应国家“京津冀协同发展”的战略。
说到京津冀协同发展,我觉得工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。所以我们在选址时就坚定选择了北京。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,我们也明确提出一个原则:如果你是京津冀的供应商、你是北京本地供应商,同等条件优先加分。
所以基于这样的原则,目前如果不考虑电池的话,我们大概应该有百分之三四十的供应商是京津冀的。
如果把电池算上——因为宁德时代很快也会在亦庄建成配套基地,那他们也可以算作北京供应商——加上这一部分的话,整个配套体系中,大概有60% 到70% 都是在北京本地,也就是“半小时产业圈”内。
所以我们还是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北京能够变得更好,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个北京企业都想做的事情。
07 谈规划:玄戒芯片会上车,没想到技术会这么好
提问:关于小米自研 玄戒 芯片,是否有上车的计划?如果有的话,大概什么时候会实现?
雷军: 其实芯片的研发周期一般需要3到4年。说实话,当年自研芯片的时候,完全没想到会做得这么好,真的,我自己都没想到。
当时对整个芯片的总量预估也不够,只规划了做四款产品。 结果现在反响这么好,真的特别感谢由朱丹领军的芯片团队,他们为小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我自己现在也在用玄戒搭载的手机,体验特别好。
目前来看,我们在第二代“玄戒芯片”,会考虑在汽车上应用。第一代其实更多是用于技术验证,不是为了量产,所以当时在手机、平板的备货量也比较少。
主要这个技术好到无法相信。
我也看到网上一些负面评 论 ,说我们 卖 不 动 ,这肯定不是。主要是三四年前你敢进多大量, 你能知道做出来有这么好,你肯定不知道。
所以,下一步我们肯定会推进芯片上车这件事。我们已经完成了四合一预控制器的自研开发,就是为了掌握这里面所有的技术,为未来小米自研芯片上车做好准备。
提问:关于下一代小米汽车的车型,是否能透露一下未来的产品规划?
雷军: 关于后续产品,说实话,我们内部有纪律要求,目前希望保密,我就不讲了,好吗?
八重神子裸身被❌羞羞网站 | 3天前 |
好大⋯快用力⋯深一点a片91 |
babesssvidos | 1天前 |
巨胸爆乳露双奶头被❌作文 |
美女被❌到高潮喷出白浆动漫 | 8天前 |
雏田被小樱❌无码视频 |
free hd ⅹxxx movie | 3天前 |
九幺成人㊙️免费网8 |
51看片 成人版 | 5天前 |
www成人?色情美女内内 |
杨玉环三港版1995年 | 7天前 |
黄✡️色✡️视✡️频✡️ |
麻豆天美精东蜜挑传媒 团队介绍 | 1天前 |
男青年露jiji㊙️的软件 |
lol祼体啪啪❌漫画 | 1天前 |
18?????色av |
a??我好?痒?本子 | 0天前 |
做受❌❌❌高潮aaaa图片 |
4080yy私人影院❤️论 | 2天前 |
撒尿美女无能挡㊙️免费看春药 |